中共四川mSATA省委理論中心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感情是一個非常本質的東西,帶著感情做事,那是一種溫暖,群眾看得見、摸得著、體預防癌症會得到。這一重大論斷,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根本要義,生動詮釋了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方法論。一年多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充分證明,從靈魂深處打開黨員幹部思想“總開關”,在直接聯繫服務群眾中改進幹部作風,增進群眾感情,密切黨群關係,事關從嚴管黨治吏的根本成效,事關黨的執政根基的堅實永固,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了強大正能量。
  一、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威剛記憶卡,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生命力所在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這是區別於其他一切政黨的鮮明特征。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早就提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運動,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回顧一百多年的國際共運史,從共產主義同盟到共產國際建立,再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堅持把人民性鮮明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一定意義上講,一部馬克思主義政黨發展史,就是一部無產階級解放的歷史,一部勞動大眾翻身作主的歷史,一部人記憶體民群眾確立自身主體地位的歷史。
  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伊始就打上了人民性的深深烙印。“人民,只有人住商情趣用品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是黨的人民性的哲學依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黨的人民性的理論形態;“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人民性的思想基礎;與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進步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黨的人民性的政策和策略表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黨的人民性的本質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體和政體是黨的人民性的制度保障。總之,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和實踐有力證明,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全部歷史使命,歸根結底就是把人民性由理論變為現實、由革命經驗上升到制度形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肩負這一歷史使命,必須高舉人民性大旗,堅持黨性與人民性、人民性與先進性的統一性和一致性。應當看到,在黨長期執政和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群關係出現很多新的情況:隨著險惡戰爭條件下的外部壓力消失,一些黨員幹部貪圖享受、脫離群眾的傾向在滋生;隨著長期執政帶來的權力效應放大,黨員幹部聯繫群眾的自覺性在降低;隨著利益主體多元化和群眾利益分化程度加大,維護群眾利益的難度在增大;隨著黨員隊伍新生力量不斷擴大,進一步做好群眾工作的難度在增大,等等。儘管這些問題的表現形式不同,但有一個共性特征值得高度關註: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問題越來越成為問題發生的前提性因素和解決問題的前置性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問題,不僅是個立場問題,也是個方法問題,還是一個機制問題,是檢驗新形勢下黨群關係的第一指標,決定著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受擁護程度。我們要時刻謹記,不管風雲變幻,只要把群眾想在腦里、掛在心上,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能牢牢抓住定海神針,以不變應萬變,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二、增進同人民群眾感情,最需要主動走近群眾帶著深厚感情做事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我們踐行群眾路線,就是要始終牢固群眾觀點,走進群眾,融入群眾,在思想上尊重群眾,在感情上貼近群眾,在行動上服務群眾,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堅持從思想和靈魂深處貼近群眾。
  黨員幹部對人民群眾的感情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與生俱有的,它是在不斷強化理論武裝、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中,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產生和培育的。在這次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堅持從強化理論武裝入手,切實增強黨員幹部踐行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廣泛開展理論宣講、先進典型引導、災區實踐課堂、反面典型警示“四個專題教育”;廣泛開展向焦裕祿同志和蘭輝、菊美多吉、畢世祥等身邊全國重大典型學習,放大先進典型的示範激勵效應;深入開展“入黨為什麼、當幹部做什麼、為後人留下什麼”等專題討論,組織黨員幹部進行思想交流交鋒,在深學熱議中增強宗旨意識和群眾觀點。聚焦“四風”廣泛查找問題、深入剖析問題、碰硬整改問題,特別是通過召開高質量專題民主生活會,紅臉出汗式的反躬自省、真刀真槍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促進黨員幹部自覺去掉“官氣”,擺正主與僕的位置,真正從思想上把人民群眾當親人,從工作上把群眾認可當標準,從行動中與群眾同甘苦、一條心,真正把以人為本內化於心、見之於行。
  堅持與群眾一起苦、一起乾、一起過。這幾年,四川自然災害頻發多發,恢復重建、發展振興的任務十分繁重;作為全國第二大藏區、最大的彞族聚居區,反分裂鬥爭形勢複雜,扶貧攻堅任務艱巨。在這樣的艱難形勢下,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主動走近群眾、緊緊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以堅強的黨性和優良的作風,與人民群眾一起抗擊災害、共克時艱、奪取勝利。面對五年兩次地震災害,堅持生命至上、安民為要、民生優先,有力有效有序推進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生動體現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面對“人口多、底子薄、欠發達、不平衡”的省情特征,始終把保持專註發展定力作為最大的為民務實,緊扣四川區域差異性特征明顯的實際,制定實施多點多極支撐、“兩化”互動城鄉統籌、創新驅動“三大發展戰略”,致力推進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兩個跨越”,特別是堅定不移轉方式調結構,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四川特色的產業升級、創新驅動、城鄉統籌、環境友好的轉型發展之路。面對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為艱巨的任務,始終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實施“十項民生工程”,集中力量辦好民生實事,持續保持對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社會事業的重點投入;深入實施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彞區、高原藏區“四大片區”扶貧攻堅行動,在藏區實施“六大民生計劃”,在彞區實施“十項扶貧工程”。面對不容忽視的社會矛盾和潛在風險,著眼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鮮明提出“治蜀興川重在厲行法治”,大力推進法治四川建設,突出抓好藏區穩定、社會安定,加快構建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實現公平正義。為民、惠民、安民,彙集起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換來的是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贏得的是幹部作風持續好轉、黨心民心最大凝聚。
  堅持讓黨員幹部在“走基層”中接受洗禮。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只有越走才能越親近,幹部與群眾的關係同樣也需要如此。這些年來,一些基層幹部普遍感到群眾工作越來越難做,交通發達了反而與群眾的距離更遠了,通訊發達了反而與群眾的溝通更難了,領導幹部浮在上面,跟人民群眾溶不到一起、合不到一塊。教育實踐活動中,全面推動黨員幹部“走基層”,在聯繫服務中培養和增進感情。在機關,深入開展“走基層、解難題、辦實事、惠民生”活動,300多萬機關幹部走出機關,不分上級下級,不分城市農村,不分行政事業,一律把腳步踏進群眾家門,在接地氣中養正氣、聚民氣。在城市,深入開展“雙報到”服務,3.2萬個機關黨組織、33萬機關黨員到社區報到開展志願服務。德陽電業局黨員志願服務隊,十年如一日開展為民服務,被習近平總書記稱贊為“架起了黨同群眾的連心橋”。在藏區,深入開展“結對認親”,安排省級部門和16個市分三批選派3300多名幹部人才對口支援32個藏區縣;組織藏區6萬多名幹部與25萬多戶農牧民結對認親,覆蓋每個農牧民家庭、寺廟和人頭,做到有重病住院必訪、有子女輟學或待業必訪、有意外災害必訪、有家人去世必訪、有思想異常必訪,構築起守望相助、心手相牽的濃濃親情。一年多來的“走基層”,走出的是作風大轉變、民心大凝聚、社會大和諧,丟掉的是官氣、驕氣、傲氣,形成的是面對面交流、手拉手交往、心與心交融。這既為幹部隊伍作風建設註入了源頭活水,也對新的歷史條件下踐行群眾路線、增進群眾感情作了重要的制度探索。
  三、增進同人民群眾感情,要靠制度功能確保常態長效
  為群眾著想,為群眾謀利,為群眾造福,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需要制度性安排作保障,讓群眾長期穩定受益。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化的號召上,也不能靠一時一事的熱情和幹勁,要用制度規定常態化,推動聯繫服務群眾向規則之治深化。
  以解決“為了誰”問題為價值導向,構建聯繫服務群眾的制度體系。這既是建設服務型政黨的本質要求,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致勝法寶。去年省委下發了《關於進一步轉變作風加強黨的群眾工作的意見》,今年又印發了《關於建立健全黨員幹部直接聯繫群眾制度的實施意見》,致力推動服務群眾常態化、長效化。健全和落實調查研究制度。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就沒有決策的科學化。這本是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和最有效的方法,但一些地方堅持不夠、執行不力。從這次教育實踐活動查擺出來的問題看,根源也在於此,必須固化、硬化、常態化。各級黨員幹部特別是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必須樹立調研意識,帶頭深入困難最集中、情況最複雜、矛盾最尖銳的地方開展調查研究,對一些重點部位、重點問題更是需要進行蹲點調研、解剖麻雀。健全和落實聯繫指導基層制度。省領導聯繫指導1個市州、1個縣、1個鄉鎮、1個村和1-2戶貧困戶,每年深入基層聯繫地方不少於3天,專題研究市州工作不少於2次。這種剛性的制度規定,既有利於有針對性指導基層工作,更有利於接地氣式的科學決策。健全和落實黨員幹部直接聯繫群眾制度。進一步硬化教育實踐活動中創造的機關幹部“走基層”制度、黨員幹部承諾踐諾制度、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志願服務制度、藏區幹部群眾“結對認親”制度等,推動幹部與群眾常聯常緊、常走常親。探索創新市縣黨代表服務轄區的有效方式,推行黨委委員聯繫黨代表、黨代表聯繫黨員、黨員聯繫群眾的三聯制度,建立黨代表工作小組,發揮黨代表工作室聯繫服務群眾作用。完善群眾利益維護機制。把維護群眾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健全群眾利益協調機制、群眾權益保護機制、預防化解利益矛盾機制,形成系統的配套鏈條,有效防止與民爭利行為的發生。
  以解決“依靠誰”問題為行為導向,構建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的動力機制。人民群眾是力量之源、智慧之源。對群眾的感情問題,不僅僅體現在關心和愛護,更體現在對群眾的尊重和信任,激發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在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決不能大包大攬、主觀臆斷,必須註意吸收群眾意見,引導群眾有序參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必須建立健全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的激勵機制,尊重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地位,充分釋放人民群眾的創新創造創業的動力,引導廣大群眾大膽探索改革實踐、不等不靠奔康致富。“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必須建立健全群眾意見訴求表達機制,謀劃工作、制定規劃、出台政策,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盡可能地擴大聽取群眾意見建議的範圍,盡可能地吸納群眾的合理化建議,盡可能解決群眾的合法訴求。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必須建立健全群眾監督評判機制,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進一步在政績考核、工作考評上增大群眾的話語權、評判權,讓群眾真滿意。
  以解決“我是誰”問題為組織導向,打造一支為民務實清廉的執政團隊。一切權力都來自於人民,只能用於為民謀利。黨員幹部必須不斷改造自己、提升自己,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僕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好幹部”標準和“三嚴三實”要求,是新時期黨員幹部的核心價值,必須作為選人用人的根本標尺,作為幹事創業的行動指南。註重群眾公認選幹部,選對群眾有感情的幹部,多到基層群眾中、多在鄉語口碑中瞭解幹部、發現幹部、考察識別幹部,把與群眾的融洽和諧程度、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評價和使用幹部的重要內容。基層是個大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把幹部放到群眾中去磨礪墩苗、接受檢驗,引導幹部深入基層、植根群眾,在服務基層群眾中增長才幹、增進感情,櫛風沐雨、砥礪成長。把專業型幹部選派到地方黨政主幹線進行綜合型鍛煉,把機關“三門”幹部分批選派到基層進行“接地氣”鍛煉,把經歷比較單一的幹部有針對性地加強“熟悉國情民情”鍛煉,把有潛力的“苗子型”幹部有意識地放到急難險重崗位進行“壓擔子”鍛煉。著力錘煉黨員幹部“一心為民、乾在實處”的優良作風,大力正風肅紀、反庸治懶,剎“不為”之風、換“不為”之將,引導各級幹部學先進、轉作風、抓落實,以一心為民凝聚黨心民心,以乾在實處推動奔康圓夢。
  (原標題:切實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i13eiee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